梁晓声

人物经历

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哈尔滨市,祖籍山东威海。

1968年,高中毕业的他,赶上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兵团战士”,在北大荒度过了7年的知青岁月。由于他擅长写作,被批准参加了全兵团的文学创作培训班。他参加文学培训班期间,创作了小说《向导》,并发表在当时的《兵团战士报》。

1974年,复旦大学的一名老师到兵团招生,通过《向导》一书得到老师力荐,随后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

1977年从复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文学编辑工作。他开始正式从事文学创作。知青生活经历,是他文学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他相继创作了北大荒知青题材的系列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师恩难忘》《年轮》等等。

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1997年出版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2002年任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教授。

2005年3月参加了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

2007年3月参加在武汉大学举行的以“中文与中文能力”为主题的讲座,并勉励青年学子:“在后科技时代,中文不应该妄自菲薄。中文很重要、很光荣。没有人来传播思想,社会和谐根本不可能!

2009年8月参加了人民日报总编室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文化讲坛。就“透视当代文化生态”进行了主题演讲:“我们有8亿多农民,这三分之二中国人的生活是与‘发达国家’四个字形成巨大反差的。我觉得我们还应该低调一些,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甚至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可能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

2011年10月出席了历史小说《天下知音——欧阳修》在杭州举行研讨会。

2013年1月出席了由搜狐网主办的“向教育提问”搜狐教育年度盛典。

2014年10月15日参加了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

2015年初出版了《我们的时代与社会》、《我相信中国的未来》两本书。

2019年1月12日,雪山书院迎来“丽江古城名家讲坛”活动的第六位主讲嘉宾——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为读者带来题为《我的读书心得》的讲座。

2020年1月9日,其作品《文艺的距离》在2020年北京图书订货会首发。

2021年1月,在获茅盾文学奖后的首部新长篇《我和我的命》出版。

作品风格

他的创作风格归纳为:现实主义的英雄化风格,现实主义的平民化风格,现实主义的寓言化风格。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知青》表现了悲壮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特点,充满激情是这个阶段的创作风格。他的的小说《知青》展示了特殊年代的年轻人特有的痛苦中的困惑、困惑中的思索、思索后对自身及过去经历的肯定,梁晓声因此也是“青春无悔”型知青文学的典型代表。

当中国走上现代化建设之路,社会开始转型的时候,精英文学逐渐走向边缘,世俗化的文学日益兴起,梁晓声的作品在关注知青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的同时,开始将目光投向了社会最底层的平民生活。与其他作家寻找平民身上的劣根性不同,梁晓声更多的是从平民立场出发,去描写平民的日常生活,表现他们在艰苦的社会环境中所具有的正直和善良本性,将人们心灵光辉的一面展现出来。在《人间烟火》《父亲》中,表现出的是梁晓声平和的平民化创作风格。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商品大潮冲击着固有的价值观。而梁晓声则以他的社会责任感,对人民灼热的情感,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头脑,依然勤奋地在文学园地里笔耕不辍,接连创作出大量紧扣时代、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深刻反响的小说、散文等艺术形式丰富多样的作品。《浮城》这部作品犹可感受到梁晓声本人的内在精神品格的提炼与追求、脉搏的热烈跳动,这时的梁晓声运用寓言式的描写对社会及人性的丑恶进行无情的剖析,表现出了冷峻的创作风格。

成就荣誉

1982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获全国短篇小说奖。

1984年《今夜有暴风雪》获全国中篇小说奖。

1983、1984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父亲》分别获全国短篇小说奖。

1985年《今夜有暴风雪》获第五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

1988年《雪城》获第六届中国电视剧金鹰奖。

2001年《双琴祭》获《小说月报》百花奖。

2006年梁晓声被评为“全国师德标兵”。

2010年12月11日,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作家文摘报社举办的首届“《作家文摘》阅读人物”评选结果正式揭晓。梁晓声入选“阅读人物”。

2011年4月12日上午,北京首届阅读季正式启动,聘请梁晓声担任北京读书形象大使。

“2013年度中国散文年会”评选活动梁晓声《龙!龙、龙》获得一等奖。

2019年5月15日,第一届吕梁文学季“吕梁文学奖”,梁晓声的新作《人世间》获年度小说奖。

2019年8月16日,凭借作品《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

人物评价

作家梁晓声是中国文坛的常青树,他开了知青文学创作的先河,出版的一系列文学作品,深刻地展示了知青群体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梦想,真诚地礼赞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知青一代树立起不屈的精神丰碑。 (人民日报海外版)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和世界的变化让人们改变得很多,但梁晓声式的慷慨陈词依然有自己的力量在。人们仍然可以从梁晓声这里得到一种真正的满足,梁晓声仍然能够给他的读者想要的东西,是一位关爱学生的教授。 (文学评论家张颐武)

作为中国文坛的作家。梁晓声一直被当作是平民的代言人,通过他的作品人们看到了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小人 物的酸甜苦辣,他们的追求及幻灭,他们的执着与无奈,他们的默默无闻所孕育的愤怒和反抗。

梁晓声辛辣讽刺了那些社会转型时期,利用社会背景、职位、权力谋取私利暴富起来的一批“新贵们”,既揭露了他们致富手段的卑鄙,也揭示了他们精神生活的苍白。相反,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虽然终日为生计所奔波,但却享受着精神生活上的充实。在这种层面上,反映了梁晓声在“灵与肉”“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对立中的抗争与回归,主张回归质朴、知足、正义的人性,摒弃那冷冰冰的理性,那装饰得漂亮的诺言。 《21世纪你应关注的中国人》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